暮城

做人当君子,君子当如竹,临风不曲折,欲立天地间

推文(八十四)谎言之城

让你的谎言甚至比真理自身更有逻辑,这样疲倦的旅人或许会在谎言中得到休憩。

                          ——切斯瓦夫·米沃什

文章走的是单元案件串起一个主线的模式。案件的逻辑性值得细究,是看得出来作者还是有精心设计过的。




一.人物

霍染因:

宁市刑侦二支队长,清冷傲娇。


纪  询:

前刑警,现推理小说创作者,随性敏锐。


本文人设强强,对手戏挺带劲儿的。都是穿越黑暗荆棘咬牙走过来的,若非幼时短暂晴天下的短暂相处,俩人别说相恋,连真正交心都不可能。


这篇文配角超级多,喜欢推理的小伙伴记得提前准备纸笔,做好笔记。特别大后期,整整40年的时光洗礼,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罪恶面孔,层层浮出水面。若没有笔记,错杂纷乱的人物关系会很耽误推理进程。





二.剧情线


警察霍染因和前警察、现为酒吧鼓手、同时作为警方顾问参与暗探破案的纪询——之间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小说展现了社会中普遍的伦理和权利之间的冲突,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故事的发展始于霍染因的一次案件,而纪询正巧作为顾问参与了该案的侦查。两人因此相识,并慢慢建立了情感联系。然而,随着案件的逐渐揭开,以及两人精神上的衝突,他们的关系逐渐变得复杂和深沉。


其实霍染因和纪询的初相遇有很多让人脑补的画面,我简单回顾一下吧,挺恶搞的。当天深夜纪询在酒吧打鼓,然后遇到警察暗访查毒抓人。人抓走后酒吧打烊的时候,留下一个宿醉不醒的男人,年轻英雄身材挺拔,却根本走不了路。于是纪询就在酒吧“捡尸”成功,把霍染因捡回了家。在进家门前,霍染因还问了句:这么胆大,名字都不问就敢带陌生人回家。


纪询是混酒吧的,这种事估计见多了,他不放心这个年轻男人滞留酒吧,给他提供一个住的地方而已。可是当霍染因去洗澡的时候,洗得够久,又突然传出一声巨响,于是纪询在敲门无响应的情况下进入了洗浴间,看到了浴盆中沉醉吸烟的霍染因,而身为警察的霍染因有瞬间的清醒,反手给纪询来了个擒拿格斗术,把纪询扑倒在地……有点基情四射吧,可惜了,两男警。


霍染因在警局还是个新人,每天面对的是聚焦于工作和责任感的同事们。他自己也是遵循了严格的规律和强烈的信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质疑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开始思考他自己的人生道路。而纪询则是那种已经领教过职场的残酷性道德,然后才走向音乐酒吧的自由—这些感受让他成为一个复杂的角色,也是小说中独特的一笔。


作者将全书剧情发展放在了他们互相纠缠的信念方面,同时,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与深度。书中情感线索错综复杂,情感、人性和心理活动相互纠缠。出彩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塑造是作者努力下的精华系,这也增添了小说的可观性。




三.感情线


纪询因为家中事故产生ptsd退出了警队伍,成为了悬疑小说作家,并兼职警局顾问。因为受到好友的请求寻找一名失踪女子而卷入了一桩刑事案件的侦查,同时发现自己在酒吧偶遇的美貌男子竟是自己原单位新来的支队长霍染因。


因为案情线索的展开,纪霍二人开始合作破案。合作过程中两人展现出的专业能力和默契确实很大程度推进了案件告破。另一边也让原本只是酒吧一夜艳遇的双方感情迅速升温,从最初漫不经心的互相撩拨到彼此信任交付真心。


纪询因为开签售会到了霍染因的老家,也因此回忆起了自己曾在这里发生过的往事,进而得知了两人原来在少年时期就曾有过交集,也正是当初纪询的影响让霍染因后来选择了报考公大成为警察。两人能够重逢相爱也算是当年种的因结出的果。


随着一同破获的案件越来越多,两人也发现几起案件间有着细微的联系,关于两人隐秘的过往也逐渐为对方所知晓。一桩四十多年前的惨案浮出水面,敌人无法无天又心狠手辣。最终纪霍二人在友人的协助下惊心动魄地解决了所有事件。虽负伤惨重,却也打开心结走出心魔,过上了更甜蜜没羞没臊的生活。




四.立意


小说的主题不可谓不深刻而发人深思。在现代社会中,谎言和真相渐行渐远,有时甚至人们开始忘记什么情况下必须说真话,什么情况下必须谈谎言。


本书意在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真相。始在谎言与真相之间作出选择,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命观。这给了读者启示:在这个充满谎言和外表社交的社会中,我们已经渐渐远离了真相和温情。


我们需要勇敢地迈出脚步,去寻找我们所追求的真实和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体系,相信这些都会指引我们找到生命中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五.优点or缺点

优点:

1.故事编排古怪离奇错综复杂,剧情起伏得当。大长篇的推理文章,在我看来能够写出来就已经非常厉害了。而这篇的剧情还不是一般的扑朔迷离,开头就用一个关于主人公纪询的谜团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用寻找纪询妹妹的死亡的真相来贯穿全文,随后又透露出纪询本身阴暗的可能性,再用霍染因的阴暗秘密来持续加压,如此直到最后大结局再解密。


并且每一个案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用一艘意味不明的木船来暗示未知的黑暗势力,恐怖氛围也拉满,更不用提无论是两个男主的谜团还是每一个案子最后都用了同一个幕后推手来解释,将所有事件的发生完整的串了起来,可以说这个构思非常巧妙。


其中,霍染因小时候的故事是让我最为惊艳的部分。作者在文中经常使用第一人称来展现受害者或犯罪者的视角,非常有代入感,也增加故事的悬疑性,而霍染因的故事将这些作用发挥到了极致。霍染因童年黑暗的经历和他与纪询的相遇是本文最大的亮点,一上来就说这个自称“我”的小孩儿可能谋划杀人,并且隐隐透露他就是男主,这些要素一合起来,非常骇人,故事性一下就上来了,给人冲击感很强烈,真的很有意思。并且这个故事不仅塑造了男主,还完成了感情线的需要,既有两人初遇的情感标志性事件,又把纪询对霍染因的巨大影响交代清楚,还引出作者最想要传达的观点,即火光驱散黑暗,薪火相传,汇聚燎原。




2.作者擅长描写与比喻,场景气氛渲染得很好。虽说我个人觉得关于两位男主在文中的互动对话有些违和,但作者描写两人感情递进或是心理时都会有丰富且契合的场景描写,使双男主不说话的时候,两人之间的拉扯、张力和情感是非常饱满的。我很喜欢此文中这种具有氛围感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就是很有感觉,很高级。


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一次两个人床上打架(bushi的场景,真的写得很带感。属于可以让人忽略其他缺点的那种优秀。也是这个情节让我意识到什么叫“袒露伤口远比袒露身体来得亲密”。



3.作者用很多个案子集中体现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尤其是与女性主义相关的问题。除了贯穿始终的器官移植,像开头的代孕、拐卖妇女、同妻和家暴等等,都是在叙述女性会遭遇的现实问题和不公正待遇,可能虽然有些许刻意或不完美,但支持女性权益的心是非常值得支持和鼓励的。



缺点:

1.全文后百分之40尤其是幕后推动者大揭秘写得有些松散,本来铺垫了很多,有很大的料,关于作业本,关于两人的相遇,最后却以非常平淡的方式叙述出来,给我一种很仓促的感觉,像是写得太久太长不想写了,草草填个坑。不过第一次写大长篇很考验水平,能写完就极其牛逼了,只能说还有进步的空间。



2.从剧情上来说,虽然文案中作者自己打的是刑侦文,但内容更偏向推理小说,如果借用文中作者特意写的科普来说,则属于社会派推理小说。


全书的脉络为一个个独立的案件相互衔接发生,个人感觉每个案子都有共同的一种模式,即尸体接连出现,线索与谜团交替出现,卖关子不解释,拖到事件发展的最后——歘的一下:侦探猜到了!于是大揭秘。谜底通常是身份上的障眼法。


与其与刑侦或推理更像剧本杀,刑侦文更多的是线索逐条推进,由可靠的证据和客观的推证一点点推进,直至发现真相引到结局,比推理文更关注对证据链的描述,逻辑上也是线性进展的,可以让读者跟着思路一起破案。


而这本则更倾向于用诡异的剧情来引出后文,给一堆尚且不知用途的细节,最后靠“名侦探”串珠连线,一锅烩了。这样造成读者在短时间获得大量信息,无法独立思考,只能想着“确实都串起来了”,然后完全接受作者给定的解释,而顾不上分析其中的逻辑是否合理,或其中哪个环节是否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简单来说,刑侦需要合理证据+解密层层递进+紧张氛围感,而这篇缺乏递进,推论也站不住脚,也没有提供切实确凿的依据,一切纯靠猜,靠主角光环。


当然这只是文章类型的偏好问题,是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种一股脑的解密形式。我更喜欢一环扣一环,逻辑严谨加精准心理分析的那种刑侦文。文中纪询纯靠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解释并不能说服我,甚至让我觉得有种被愚弄的感觉。写小说还不是作者想让它是个什么剧情,就能是个什么剧情,如果逻辑上都存在极大漏洞,那我推理岂不是看了个寂寞?


以上并非文章的硬伤,而仅仅是个人的喜好导致的观感差异。


评论

热度(30)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